時間
更多
首頁 >> 文化產業(yè) >>文化產業(yè) >> “焐”出扇上風情(遇見)
详细内容

“焐”出扇上風情(遇見)

时间:2025-07-16     作者:華明玥【转载】   来自:人民網-人民日報

      靠手上功夫,把電筆的燎燙痕跡轉化為水墨暈染,這是檀香扇上的燙花工序,也是非遺傳承人陳琴錘煉得爐火純青的技藝。

  我去訪問陳琴時,正巧有一位準新娘來定制一把檀香宮扇,她說,想要一把不落俗套的扇子,蜜月出游可以拿來當道具,還可成為傳家寶。

  這要求聽上去讓人無從著手,但陳琴有辦法摸清客戶的想法,她追問:“讀過《紅樓夢》吧?最喜歡哪個角色?”

  客人思忖幾秒,說道:“最喜歡探春,一個爽快又有主意的姑娘。大觀園建了沒多久,探春就請大家來她住的地方寫詩,那一回叫什么來著?”

  陳琴笑答:“那一回叫‘秋爽齋偶結海棠社  蘅蕪苑夜擬菊花題’。我曉得了,放心吧,扇子肯定會做得讓您滿意的。”

  為了在扇面上烙出這幅“秋爽齋偶結海棠社”圖畫,陳琴整個6月都魂不守舍。吃飯、洗臉、插花,弄到一半,會忽然走神,騰出右手,懸腕,在虛空中平心靜氣地比劃。

  陳琴用了一個字形容這一個月付出的耐心,她說:“就是‘焐’啊,電筆的功率調到最低,好比把灶火開到最小來煲湯,讓湯面幾無起伏。慢火出滋味,最后‘焐’出一個秋爽齋,‘焐’出大觀園姐妹寫詩、評詩的場景來。”

  一把宮扇上要排布三個人物,有坐有站,坐著的人要安排鼓凳與香爐,站著的人要安排腳下的陶瓷立筒。畫面精細到什么程度呢?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,立筒下裝有紅木筒腳,立筒壁上鐫刻著一首七律,立筒中有書畫卷軸,甚至可以看出有的卷軸已經裝裱,有的還是草稿;人物的額發(fā)與發(fā)髻,要“焐”得秋毫分明,人物的五官和眼神,要“焐”得神采飛揚。陳琴的目標,就是要“焐”得她們的每一處衣褶都依身姿而動,無一絲不自然。

  檀香扇上的拉花,如綿密的漏窗,篩落天光云影。陳琴將探春最愛的芭蕉樹也畫在這一場景中。她用電筆上的銀筆頭,不慌不忙地將芭蕉樹的每一縷葉脈都“焐”得層次分明。只見這株芭蕉老葉生風,嫩葉舒展,就像被夕陽瞬間鍍亮,渲染上浪漫的金光。

  江南園林,有芭蕉,有花窗,怎能沒有太湖石?在芭蕉樹迎風挺立的形象“焐”妥后,兩塊太湖石變化成如意的形狀,填充了人物背后的空隙,令檀香扇上的圖案形成微妙的層次感,讓這讀詩寫詩的場景,既有人間味,又有世外桃源的仙氣。

  檀香木扇子制得成功不成功,等電筆的余溫一消失,聞一聞味道就明白了。若是“焐”得恰到好處,檀香木的香氣依舊有一股醇厚的奶韻。要是電筆的燎燙過了火,檀香的老木醇香中就有一股苦味。燙畫技術過關不過關,還可將扇子放遠了看,一米以外,“秋爽齋偶結海棠社”的場景依舊栩栩如生,這把扇子才可當傳家寶。

  做工精致的高檔檀香扇,是蘇州當地姑娘不可或缺的嫁妝之一。當年,蘇州有一句俗話叫:“坐轎子搖扇子,幸?鞓芬惠呑印!币馑际沁~過婚禮這個門檻,意見不合、斗嘴爭執(zhí)是免不了的,面紅耳赤、心火上躥之時,拿出娘家陪嫁的檀香扇搖一搖,陣陣治愈的醇香撲面而來,就像媽媽的叮囑忽然襲來心頭,火焰山那么高昂的氣惱,也被這“芭蕉扇”扇滅了。

  是的,夏日驕陽似火,也許下一秒,蘇州姑娘就忘了那小小的爭執(zhí),攜上扇子,出門聽評彈、賞荷花去了。扇子上那一叢豐茂的芭蕉也在啟發(fā)她,人生哪能永遠都是晴天,遇到驟來的風雨,還能有“留得芭蕉聽雨聲”的豁達風度,才是真本事吶。




編輯:金文婕

審核:王仕偉

版權聲明:如有侵權   請聯系刪除


技术支持: 善源網絡.善建站 | 管理登录
seo se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