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文明的輝煌在對話與融合中長存 ——《觀天下:大明的世界》編寫手記“文明之光,不是孤單的火炬,而是一座座燈塔,照亮彼此的前行路。在這光芒中,我們找到了歸屬,也找到了自己!痹凇坝^天下——大明的世界”展覽結(jié)束語前,許多觀眾停駐,留影,與墻面文字無聲對話、深深共情。 南京博物院主辦的這一展覽自開展以來,始終保持著高熱度,參觀人數(shù)逾300萬。為了讓無法現(xiàn)場觀展的人們也能領略古代中國與世界交流的宏闊圖景,我們根據(jù)展覽編寫了這本《觀天下:大明的世界》(文物出版社出版),并在內(nèi)容上有所延伸,滿足那些意猶未盡的觀眾。 本書聚焦明代所處的14至17世紀,彼時,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全球化浪潮如火如荼。明代中國人在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重構著天下觀與世界觀。 展柜里的銀錠泛著金屬的微光,這是明王朝連接世界的紐帶;油畫《馬可·波羅歸來》中,馬可·波羅向歐洲人展示從東方帶回的奇珍異寶,歐洲探險家懷揣向往接連涌來。明王朝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經(jīng)濟體,憑借瓷器、茶葉、絲綢、棉布、漆器等大量優(yōu)質(zhì)商品,直接參與構建了以白銀為結(jié)算貨幣的首個全球經(jīng)濟體系。正如漢學家卜正民對維米爾畫作《持秤的女子》的解析:“這枚(畫中女子稱量的)銀幣,是我們進入17世紀中葉世界的一道門!卑足y的貨幣化進程在明代最終完成,由此引發(fā)了一系列國家制度的變遷,促進了明代中國尤其是江南地區(qū)商品經(jīng)濟與整體社會的多元化發(fā)展。 經(jīng)濟繁榮,孕育滋養(yǎng)了富有創(chuàng)造力的江南藝術文化。子岡白玉簪、大彬提梁壺、圣思紫砂杯、朱鶴竹筆筒……匯聚于一顆顆玲瓏心,一雙雙巧妙手。特殊的社會環(huán)境,也使文人與匠人的身份隔閡逐漸消弭,文人意趣與匠人技藝不期而遇,藝術的內(nèi)容與形式都有了新的生命力。 西方哲學、藝術與科學也來到中國,與本土文化交流、碰撞。生前3次踏足南京、與士大夫們廣泛交游的利瑪竇及其同行者,滿載著中國的珍稀物產(chǎn)、藝術珍品與思想文化而歸,使西方人對于中國的認識更為清晰。來自意大利羅馬、米蘭等地圖書館的1591—1593年拉丁文版本《四書》,1662年中文、拉丁文雙語版本《中國智慧》等珍貴書卷,鐫刻下這場雙向奔赴的交流之旅。 對明代士大夫來說,利瑪竇繪制的《山海輿地全圖》《坤輿萬國全圖》,第一次向他們展示了明朝這個“小世界”之外的宏大天地。面對如此真實的浩渺世界,中國人固有的天下觀逐漸轉(zhuǎn)變,開始思考世變之由與因應之道,形成了“世界意識”。 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相互啟迪,互通共融,這一歷史圖景啟示我們,文明的輝煌從不在孤立與隔絕中誕生,而是在對話與融合中長存。 編輯:金文婕 審核:王仕偉 版權聲明:如有侵權 請聯(lián)系刪除 |